2016年1月25日 星期一

看不懂的成分就不要吃,真的是這樣嗎?


分享
在2015年12月出版的《104年食品標示法規手冊》中,食藥署開宗明義地指出「食品標示是食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溝通的一種管道,生產者將食品品質及內容物經由正確的標示方式顯示在包裝外觀上,不僅代表對其產品的負責態度,也是食品本質的呈現方式。」希望食品業者要遵守食品標示法規,詳述內容成分。
不過,這項立意良善的規定,似乎卻適得其反,許多消費者看到成分標示裡有多項從陌生的化學名詞、食品添加物成分,不免增添疑慮,影響購買意願,就有業者透露,產品標示的詳細程度與銷售數字成反比。
食品標示是否能提昇食品安全的問題,在歐美也經常被討論。國際食品信息委員會(IFIC)基金會刊載食品專家Melissa Joy Dobbins文章中指出,不少民眾相信知名部落客所說的「如果你不能發音,就不要吃了嗎?(If you can’t pronounce it, don’t eat it? )」,對於含有化學成分的食品產生極大誤解,但是從食品科學角度來看,這句話缺少了點什麼。
因為消費者長期以來認為「食物裡有『不必要的化學物質』成分」,但卻不知道這些成分的存在有很重要的原因:保持食物的安全。
「我們應該來看看哪些食物成分讓我們不能發音?也許你聽過,你應該避免的化合物一氧化二氫(dihydrogen monoxide),但實際上這就是水而已,而顯然水並不是我們應該避免的。」Melissa Joy Dobbins也指出,化合物氯化鈉(sodium chloride)就是食鹽,可以作為防腐劑幫助保持食物的新鮮、防止或延緩酸敗,能顯著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風險。而這些都是常見食品中的主要化學成分,並不是什麼「不必要的化學物質」。

食力提供

分享
此外,美國食品標示中常見的兩類防腐劑,抗壞血酸(Ascorbic acid)與硝酸鹽,也都有重要的功能:
1. 抗壞血酸(Ascorbic acid)是維生素C的一種形式,是天然存在我們的身體,抗壞血酸的抗氧化劑可幫助保持食物的新鮮,例如果乾、罐裝果凍、烘焙食品等,同時也屬於食品添加物中的營養添加劑。
2. 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有助於防止肉毒桿菌的生長,因此被使用於加工肉製品像是香腸、熱狗,然而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也在自然蔬菜中發現,事實上我們吃下的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學大部分來自蔬菜,而不是加工過的肉製品。
美國每年約有4800萬人因為吃下被污染的食物而產生食源性疾病,特別是兒童、孕婦和老人家等高風險族群。但要降低這類食源性疾病發生的源頭,就是食品安全的基本要務,包括了安全處理食品,洗手保持清潔、保持適當溫度、避免交叉污染等。
美國食品成分必須滿足嚴格的安全標準,被允許使用在食品與飲料之前,必須透過科學研究證明是安全的,不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。同樣地,台灣的食品添加物則是採正面表列,代表可使用的食品添加物都是經過風險評估與審核,才能在列表上明定用途與使用量等。
食品裡的每種成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,尤其保持食品安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,比起你不認識或不會念某些食品成分更可怕的,往往是具有急毒性的微生物或病菌,導致吃下肚而產生食物中毒或疾病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