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

大蒜提取物 可防心臟病

大蒜最廣為人知的也許是讓食用者口腔留下難聞氣息,但如今一項新研究發現,大蒜能預防心臟病,挽救性命。
心臟病是全球的頭號殺手,「每日郵報」報導,洛杉磯加州大學港口醫療中心、洛杉磯生物醫學研究所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,陳年大蒜的提取物可以減少動脈斑塊積聚的危險,有助預防心臟病。
這項研有55位40歲到75歲的病人參加,他們都被診斷罹患代謝綜合症。
研究之初,研究員測量參與者的冠狀動脈斑塊體積,並且篩檢他們的鈣濃度、非鈣化斑塊和薄弱斑塊。方法是使用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掃描(CCTA),測量動脈的沈澱物。
參與者經過健康評估後,部分人每天只服用安慰劑,其餘的服用大蒜提取物2400毫克。一年後,他們接受後續篩檢。
研究確定,服用陳年大蒜提取物的病人,沈澱物的累積減緩了80%。此外,他們的軟斑塊減少,並顯示出薄弱斑塊也在消退。
研究報告的主要撰寫人巴杜夫(Matthew Budoff)說:「我們完成了四項隨機研究,並得出結論,陳年大蒜提取物有助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速度,及逆轉早期階段的心臟病。」
該報告已在營養學雜誌(Journal of Nutrition) 發表。
這項研究結果與密蘇里大學去年的一項研究不謀而合。密蘇里大學的研究發現,大蒜可以保護腦部,對抗衰老和防止疾病,並且預防與年齡有關的神經系統疾病,例如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。

銀髮族吃年菜 切絲去骨防噎到

年長者牙口不好、味覺減退,年菜該怎麼健康吃?北醫發表「銀髮族年菜套餐」,一共9道年菜,利用優質蛋白質食物以及多種蔬菜,如雞腿肉、蛋皮、豆干、紅蘿蔔、南瓜等,將所有食材切絲、剁碎、去骨、拔刺,少咀嚼又容易入口吞嚥。銀髮族年菜套餐,包括素什錦、佛跳牆、白菜獅子頭、清蒸鯛魚片、枸杞醉雞、蘿蔔枸杞排骨湯、餛飩、南瓜飯、紫米紅豆粥。

銀髮族吃年菜 切絲去骨防噎到

分享
切絲去骨好入口
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,老人年菜套餐設計原則,為「切絲剁碎易吞嚥、烹煮加倍少咀嚼、營養密度高一點」,例如素什錦有豆干、綠豆芽、紅蘿蔔、蛋皮、木耳、香菜,食材全部切絲,適合長者不用多咀嚼,就能輕易吞嚥;清蒸鯛魚片、枸杞醉雞,將魚骨、雞骨去除,並切成小塊,以清蒸方式料理,富含優質蛋白質,但少油、少鹽,可補充所需的熱量。
長者飲食原則
蘇秀悅建議,年長者飲食最好選擇易咀嚼、易消化的食物,如質地柔軟的瓜果、嫩葉、魚肉、豆腐、去筋的肉類等,採用煮、燉等方式讓食物柔軟、濕潤,如煲湯、燉湯等;若有吞嚥困難的問題,可提供細碎、較濃稠、濕潤或半固體食物,如蒸蛋、布丁等。

室內放盆水 防冷天流鼻血

寒冷乾燥的冬天,易造成鼻腔黏膜乾燥脆弱,容易流鼻血。大里仁愛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進芳提醒,平時容易流鼻血的朋友,冬天要注意室內溼度,例如在室內放置1盆水,外出記得戴口罩,保持鼻腔的健康。
醫師強調,流鼻血原因百百種,從鼻腔黏膜外傷、過敏性鼻炎、鼻中膈彎曲、良性或惡性腫瘤都有可能,最常流鼻血的位置是鼻子前端,該處有豐富血管,負責把吸入體內的空氣加溫,乾裂或受傷就會流血。
有些人常抱怨,鼻血一旦流出,就像水龍頭流不停,正確止血法是保持端坐姿勢,頭稍微往前傾,用拇指、食指用力捏住兩側鼻翼,改以巴呼吸,10分鐘後放開手指,搭配額頭冰敷,多半可止血。
張進芳說,流鼻血時切勿把衛生紙捲起來或拿棉花塞進鼻孔,摩擦反而會擴大傷口,讓鼻血更難止住;坐姿可避免血液流入喉嚨,引發惡心嘔吐,結果血壓升高更容易出血。
醫師說,若10分鐘仍無法止血,甚至有大量鮮血從嘴巴湧出,代表是較大的血管破裂,或是出血點位於鼻腔後方,無法靠簡易止血法處理,此時就得立刻送醫處理。

教授聲音沙啞 注射術找回好聲音

聲帶長繭、息肉或聲帶麻痺,北榮團隊研究以「門診聲帶注射術」治療,改善聲音沙啞等問題。50歲黃小姐兩年前接受甲狀腺手術後,一句話得分好幾次講、且非常小聲,喝水時容易嗆到,到醫院檢查發現左側聲帶麻痹,經醫師門診進行自體脂肪注射,讓她恢復正常講話、喝水不再嗆到。
北榮耳鼻喉頭頸部醫師許彥彬表示,造成聲音沙啞的原因包括聲帶長繭、息肉等,與不當或過度的使用聲音有關,也有患者因甲狀腺囊腫等開刀,引起聲帶麻痺。因喉部屬敏感器官,傳統喉部或聲帶手術均須全身麻醉、住院,台北榮總則發展門診聲帶手術。
許彥彬說,門診聲帶注射術技術發展成熟,可廣泛運用在治療聲帶結節、息肉、囊腫或聲帶麻痺與聲帶萎縮等狀況,一年約有上百例手術個案,多數明顯改善,研究曾發表在知名國際期刊。
許彥彬說,不同聲帶問題,會施打不一樣的藥物治療。以聲帶結節、息肉和囊腫來說,主要在患者聲帶上注射類固醇,因屬局部注射且劑量小,副作用也小,且治療效果不錯。
門診有位43歲李教授因長期授課使用聲帶,聲音沙啞已兩年,且逐漸惡化,經檢查發現聲帶上有囊腫,評估後在門診接受聲帶注射術,兩周後聲音恢復、聲帶囊腫已消失。
治療或改善聲帶麻痺、聲帶萎縮,則施打自體脂肪、玻尿酸來增加聲帶體積,幫助聲帶閉合。許彥彬收治50歲黃小姐是在甲狀腺手術後,出現聲音微弱、易嗆水等症狀,檢查為左側聲帶麻痺,經門診施行聲帶自體脂肪注射後,患者已經恢復正常。
許彥彬說,通常類固醇和玻尿酸注射後須禁聲兩天,藥物才能達到好的效果;若是自體脂肪注射,建議禁聲五到七天,幫助脂肪組織的存活,此治療方法時間短,術後恢復快,病患不必住院,避免全身麻醉的風險。

鼻過敏、鼻竇炎、感冒分不清...醫師:應對症治療

霸王級寒流離開不久,天氣回暖逾10度,緊接著西半部及東北部受到鋒面影響,又可能出現短暫陣雨。天氣劇烈變化之際,尤其是寒冷的冬季,不少人飽受流鼻水困擾,常分不清楚究竟是鼻子過敏或感冒、還是鼻竇炎引起。
鼻炎:過敏原惹禍
鼻炎定義為鼻黏膜炎症反應,可簡單分為「過敏性鼻炎」及「非過敏性鼻炎」兩大類。其中過敏性鼻炎是因過敏原與人體內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(IgE)抗體結合,產生免疫反應,導致鼻黏膜發炎,其特徵為鼻塞、流清鼻涕、打噴嚏、鼻子癢。至於非過敏性鼻炎的診斷則是排除過敏性鼻炎,原因可能包括感染、藥物、職業、荷爾蒙、溫度變化、食物、情緒以及原發性等。
感冒:小心併發症
感冒是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疾病,主要影響鼻子(鼻炎)、咽喉(咽炎)、和鼻竇(鼻竇炎),偶而會影響眼睛造成結膜炎。常見症狀包括咳嗽、喉嚨痛、流鼻涕、打噴嚏、發燒等。通常約7到10天會緩解,但有些症狀可能持續3星期以上。超過200種病毒株可引起感冒,其中最常見的是鼻病毒(rhinovirus)。
流感的主要致病原是流感病毒,常引起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痛、疲倦、流鼻涕、喉嚨痛、咳嗽等。有人會因為感冒,鼻竇受到續發性的細菌感染而演變為鼻竇炎;有些免疫力差者,可能有病毒性肺炎或續發性細菌性肺炎,須特別提高警覺。
鼻竇炎:膿鼻涕倒流
鼻竇是圍繞在眼眶及鼻腔周圍與鼻腔有相通的氣化骨,內襯呼吸上皮,正常情況下會分泌黏液,每天約分泌一公升的黏液,並被黏膜上的纖毛送到鼻腔中,再往後送到鼻咽腔、喉嚨,經由吞嚥到達腸胃中。若因細菌、黴菌等感染,造成鼻竇內襯黏膜的發炎反應,就稱為鼻竇炎。
根據臨床症狀持續時間的長短,鼻竇炎可分為「急性鼻竇炎(症狀持續4周以內)」、「亞急性鼻竇炎(4到12周)」、及「慢性鼻竇炎(12周以上)」。鼻竇炎症狀多為膿鼻涕、鼻涕倒流、鼻塞、鼻腫脹感,有人會有頭痛、顏面疼痛、嗅覺障礙、分泌物倒流至咽頭而引起咳嗽等症狀。
▇ 治療
1.過敏性鼻炎:治療方式主要是鼻內類固醇噴劑和口服抗組織胺,另避免接觸過敏原,對於過敏性鼻炎治療也扮演重要角色
2.感冒:以症狀治療為主,多休息、恢復自體免疫力,才能讓病程不會拖太長。預防方法需靠勤洗手及公共場所盡量戴口罩
3.流感: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,因此流感患者應盡速就醫,評估是否需給予治療流感的抗病毒藥劑
4.鼻竇炎:主要是抗生素和化痰藥的藥物治療。若有嚴重併發症如眼睛及中樞神經感染,或演變成慢性鼻竇炎,才需手術治療(功能性內視鏡鼻竇手術)
由於鼻炎表現多樣,有患者可能有過敏性鼻炎、又合併感冒或鼻竇炎,惟有找專業醫師經由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(如鼻內視鏡檢查),才能鑑別診斷、對症下藥。當然,預防永遠重於治療。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、健康飲食、品質良好的充足睡眠,才是維持身體免疫力的最重要關鍵。

寶寶拍痰應採趴姿 由下往上拍

拍痰器
用途:輔助將肺部痰液拍鬆,讓痰容易咳出。
副作用:拍痰器屬輔助性質,若痰仍無法順利咳出,應就醫以化痰藥改善。
注意事項:
家長幫寶寶或孩童拍痰時,應隨時注意孩童反應,是否有痰卡住等不舒服的情況發生。
專家的話:當呼吸道受細菌等感染時,可能出現肺部積痰等問題,尤其寶寶、孩童不太會咳痰,或臥床老人家無法用力咳痰,可使用輔助拍痰器將痰拍鬆後,比較容易咳出。
拍痰器是利用空氣振動的原理將痰拍鬆,讓痰從肺部較深處跑上來、較易咳出,因此拍痰時,孩童、老人家不應坐著,寶寶或孩童建議採趴姿,頭轉左或右,保持呼吸暢通;家長利用拍痰器順著背部由下往上拍、反覆幾次將痰拍鬆,通常喉嚨若有痰、人體會有自然想要吐或咳出的反應,此時觀察痰是否已經咳出。
老人家則是採側臥姿勢、頭放低,家屬再以拍痰器拍背,由下往上拍鬆。若家中沒有拍痰器,也可將手拱成弓形、空掌拍背,力道適中就好。
若試了很多次,仍無法將痰咳出,最好就醫,醫師會視患者個人需要給予化痰藥,體力差、沒力氣咳痰的老人家,也可能考慮以抽痰器將痰抽出。

預防嬰兒猝死 不要讓寶寶趴睡

嬰兒猝死事件時有所聞,尤其是寶寶的睡姿不對也是重要原因,過年期間,很多新婚夫妻帶著新生兒回娘家,不在自己家裡,更是要小心寶寶的睡姿;小兒科醫師強調,嬰兒四個月前都應避免趴睡,以免發生窒息導致猝死。

預防嬰兒猝死 不要讓寶寶趴睡

分享
研究顯示 趴睡是嬰兒猝死重要原因
早年很流行嬰兒趴睡,家長多認為,嬰兒趴睡,可以避免孩子的頭型出現扁頭,可以使頭型更好看;然而,近年來,有許多研究顯示,趴睡是導致嬰兒發生猝死很重要的原因。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簡穎瑄表示,歐美國家早期也都會讓嬰兒趴睡,但是也有很多嬰兒因為趴睡猝死案例發生;因此,歐美小兒科醫學會也已建議,嬰兒不要趴睡,進而使得嬰兒猝死比率有下降。
四個月以下嬰兒尤其要避免趴睡
尤其是四個月以下嬰兒,更是要注意他們的睡姿,不要出現趴睡的情況;簡穎瑄醫師指出,因為四個月以下的嬰兒,神經系統尚未成熟,脖子還很柔軟,一旦趴睡中,有棉被等遮住口鼻,往往無法移除或是翻身,很可能即因此而窒息。
 
衛福部國健署所提供的媽媽手冊中,也有建議嬰兒不要趴睡,應該要仰睡;此外,嬰兒的睡眠環境也很重要,寶寶的床墊應平滑,不可太軟,身體下面不宜有枕頭、棉被、毯子,也不可將填充玩偶放在嬰兒床上。而且寶寶不可和大人同床而睡,也不建議和其他孩子一起睡,包括多胞胎兄弟姊妹;若大人喝酒、服用影響清醒能力的藥物,或抽菸後,則更增加嬰兒猝死的危險性,要特別小心。

吃了愛睏 抗組織胺能助眠? 安眠藥5問

安眠藥歷史要回溯到上千年前,從希伯來人的歷史就有記載,紅酒、鴉片、薰衣草、桔梗有助於睡眠,一百年前從鴉片中提煉出鎮靜安眠的成分。爾後有紅中、青發、白板等巴比妥鹽類的鎮靜安眠藥物,但這些都是毒品,深植「安眠藥會上癮」的觀念。
Q1.安眠藥和鎮定劑、肌肉鬆弛劑有何不同?

麻豆/張傑凱 記者陳立凱/攝影

分享
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毛衛中表示,只要有鎮靜安眠作用的藥物,都可以稱作廣義的安眠藥,包含抗焦慮、肌肉鬆弛及抗癲癇作用,鎮定劑指的是其中的抗焦慮劑。但40%失眠民眾合併有精神科疾病,例如焦慮、憂鬱等;30%的民眾則合併有內外科疾病,例如心臟病患會胸悶、氣喘者會呼吸不順暢、攝護腺肥大患者夜間頻尿等,造成睡不好、失眠;另外30%則是沒有特定原因的原發性失眠。
所以失眠困擾達二至四周的民眾最好就醫了解原因,在各種非藥物治療,例如放鬆、運動、睡前不滑手機等都無效後,才會考慮使用藥物治療。
Q2.新一代安眠藥和傳統藥物的差異?
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陳錫中說,晚近60年,開始出現苯二氮平類(BZD)鎮靜安眠藥,也就是所謂「傳統的」安眠藥。這類藥物包含有抗焦慮、肌肉鬆弛、抗癲癇作用,視劑量調配展現不同的主要功能,也因此副作用較多,如引起白天嗜睡、反應變得遲鈍、有些出現記憶力變差或心理依賴的現象,常見的有酣樂欣(Halcin)、樂得眠(Loramet)、悠樂丁(Eurodin等)。
陳錫中說,1980年代出現新一代的鎮靜安眠藥物,為非苯二氮平類的「Z家族」藥物,作用機轉較為單一、藥效溫和安全,比較不會影響到睡眠以外的身體機能,常見如史蒂諾斯、宜安眠、入眠順等。要注意的是,最終目的仍是減藥甚至停藥,而此類藥物因為依賴性低,更適合逐漸停藥。
Q3.失眠狀況改善,就可以馬上停藥嗎?
「擅自停藥可能出現反彈性失眠。」毛衛中表示,服用鎮定安眠藥需要按步驟逐漸停藥,否則容易出現戒斷症狀。因為身體習慣服藥才睡,突然停藥可能會使當天失眠的情況更嚴重,造成心理恐慌,感覺「不吃藥不行」反而服用更多藥物,造成心理對安眠藥物的依賴更深。所以用藥一段時間,失眠狀況改善後需要減藥,一定要跟醫師討論。
Q4.褪黑激素是甚麼?是安眠藥的一種嗎?
毛衛中說,安眠藥皆為第三級或第四級的管制藥品,只有醫師處方可以開立;非管制類的藥品則有「褪黑激素」,通常分為動物提煉及化學合成兩種。前者2005年在美國上市,可以在藥妝店購買;後者則在台灣可以購得,較為昂貴。這類藥物主要作用在大腦的褪黑激素受體,所以作用範圍小、可能較為安全。
「褪黑激素是調整作息而非治療失眠。」陳錫中提醒,褪黑激素會釋放睡眠訊號,可幫助調時差或調整輪班工作者的睡眠時間。但慢性失眠的原因是害怕睡不著的心態,所以服用褪黑激素不見得有幫助。
另外,因為褪黑激素代謝快,效果不持久,國外雖然是食品,可是萃取源不清楚,成分安全性、劑量及安全性都還需要長期的觀察及研究,建議就醫了解失眠的原因,自行購買藥物不見得能對症下藥。
Q5.抗組織胺藥物也會讓人想睡,能當成安眠藥物嗎?
陳錫中說,另有些助眠藥物不一定是鎮定安眠藥,如藥妝店買得到的是抗組織胺,主要的適應症是流鼻水、止癢,但吃了也會想睡覺。因為組織胺是大腦內負責清醒的其中一個神經傳導物質,所以有藥廠發展成幫助睡眠的成藥,但因為耐受性問題,吃了四天後就無效。

6大前兆 提早預警心臟病

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,平均每小時就有2人死於心臟疾病。生活壓力大,加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,都使罹患心臟疾病的可能性攀升。
保持良好生活習慣、減少壓力,雖然對降低患病機率都有幫助,但在病發之前先發現徵兆,更可能救你一命。
根據醫師建議,若有以下症狀,請儘快尋求醫療協助,可能是健康警訊:
1、疲累
一旦動脈變窄,心臟接收的血液變少,心臟運作起來比往常吃力,會讓你時常感覺疲倦、昏昏欲睡。
2、氣喘
當心臟沒有得到充足血液時,肺部也無法得到充足氧氣,因為心臟與肺部相輔相成,若一方沒有正常運作,另一方也會受到影響。如果你感到氣喘,最好儘快尋求醫療協助。
3、衰弱
如果身體急遽衰弱,可能是動脈窄化導致血液循環變差,肌肉無法得到充分供給,要特別注意。
4、暈眩、冒冷汗
血液循環變差,也會影響腦部血液循環,這可能有致命危險,前兆包括暈眩、發冷等。
5、胸悶
心臟病發前可能有胸悶、胸痛等徵兆,可能先是胸部隱隱作痛,持續累積,最終心臟病發。
6、感冒症狀
如果你莫名其妙出現感冒症狀,可能是心臟病發先兆。許多人在心臟病發前幾天,常以為自己得了感冒。
如果自己或是認識的人有上述徵狀,應儘快尋求醫療協助。預防心臟病的最佳方法就是及早發現、及早就醫。

酗酒致胰臟炎 再喝恐得糖尿病

長期酗酒除可能引發胰臟炎外,還可能會進一步惡化成糖尿病!醫師表示,又進入年終尾牙、春酒聚餐旺季,民眾應視身體情況適量飲酒,否則一旦酒精無法代謝,可能導致糖尿病上身。
一名從事勞力工作的30歲男性,下工後喜歡小酌一杯,直到一次劇烈腹痛,才發現因長期酗酒已造成胰臟炎,但他照喝不誤,半年後發現一吃油膩食物就腹瀉,體重也減輕,就醫檢查確認已惡化成糖尿病,得終身服用胰島素藥物控制病情。
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張涵軒表示,這名患者平時打零工維生,下工後會和同事喝兩杯搏感情,即使已經罹患胰臟炎並一再發病,仍未減低喝酒興致;患者最近發現一吃到較油膩的食物就馬上腹瀉,體重也一直下降,就醫檢查才知道胰臟機能已消耗殆盡,因此引發糖尿病,須長期用胰島素控制血糖,患者悔不當初。
張涵軒指出,胰臟在身體代謝中扮演重要角色,除了分泌澱粉酶、脂肪酶、蛋白酶等消化酵素幫助消化食物,讓人體得以吸收,也分泌胰島素,協助血糖平衡,一旦胰臟反覆發炎,消化酵素遭破壞,吃東西就容易腹瀉,糞便更會像包層油般浮在水面上,也因胰島素分泌不足,演變成血糖過高、形成糖尿病。
張涵軒說,胰臟炎患者若未戒除酒精而演變成糖尿病,因胰島素已無法正常分泌,就算使用降血糖藥物或消化酵素,也僅能治標,患者須持續注射胰島素,才能改善生活品質。

研究:含糖飲料天天喝 內臟脂肪多30%

最新研究發現,喝含糖飲料的人,更有可能長內臟脂肪,並由此引發一系列疾病。研究人員由此警告人們少喝含糖飲料。
根據一項長達六年的研究,科學家發現每天喝含糖飲料的人比從不喝含糖飲料的人,多長了30%的內臟脂肪。這些包圍在主要內臟器官如肝臟、胰腺和腸之外的脂肪,是導致很多疾病的主要原因。內臟脂肪可能導致心臟疾病,引發抗胰島素性,而這則是引起二類糖尿病的主要原因。
位於麻州的國家心、肺暨血液研究院(US National Heart, Lung, and Blood Institute)的科學家,在六年的時間裡跟蹤記錄了1000名中年人的健康狀況。
科學家在詢問參與者多久喝一次含糖飲料和節食飲料後,用特殊的X光掃描他們體內從第一年到第六年體內的內臟脂肪含量。研究結果顯示,每天喝含糖飲料或汽水的人,在六年的時間內,內臟脂肪增加了一公升。
研究結果出現於英國政府迫於壓力向含糖飲料徵稅時。來自哈佛醫學院和塔夫茨大學(Tufts University)的研究團隊指出,該研究結果再次為含糖飲料有害健康增加了新的證據。
英國營養科學顧問委員會在2015年7月報導稱兒童三分之一以上的糖類攝入來自於含糖飲料,英國國民衛生服務部負責人史蒂芬斯(Simon Stevens)在同月指出,兒童完全不應該喝含糖飲料,這很可能引起癌症和心臟疾病

吃太多馬鈴薯 妊娠糖尿病機率增

《英國醫學期刊》報導最新研究,女性多吃馬鈴薯,特別是炸薯條或洋芋片,和她們在懷孕期間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機率增加有關連,對母親和胎兒都可能帶來長期的健康影響,包括心臟病及其他類型糖尿病的機率跟著提高。
美國馬里蘭州國家衛生研究的張翠林博士(譯音)率領一支團隊,使用《護士衛生研究II》的資料,探討其中關連。《護士衛生研究II》是知名的大規模婦女慢性疾病研究計畫,1989年以來持續追蹤11萬5000多位女性這方面的資料。
研究人員請志願參加實驗的女性報告她們懷孕前的馬鈴薯攝取情況,包括「從未食用或一個月不到一次」,和「每天六份」。將年齡、家族糖尿病史等因素納入考慮之後,研究小組發現妊娠糖尿病和馬鈴薯有強烈關連,特別是炸、烤馬鈴薯。
在妊娠糖尿病初期,醫師建議改變飲食內容,並配合運動,如果情況嚴重,可能需要胰島素療法。

餓過頭才吃 血糖亂亂飆

吃飯吃什麼很重要,何時吃飯也有學問。研究發現,比起不餓或餓過頭才吃飯,有點餓又不會太餓,此時吃飯最健康。
飢餓程度中等 血糖波動較小
「消費者研究協會期刊(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)」最近找來45位大學生進行研究,請他們自評飢餓程度,分成很餓、中等飢餓與比較不餓3組,再讓他們吃白米飯,測量他們的飯後血糖,結果發現,飢餓程度中等者,飯後血糖較低於一點兒都不餓和自覺很餓的受試者,顯示肚子餓又不會太餓時,飯後血糖上升幅度較小,相對比較健康。
太餓了 小心吃的比平常更多
研究建議,雖說每個人飢餓感受程度不同,但稍感飢餓時吃飯,是較適當的時機。北醫附設醫院營養師許秋萍指出,有人錯過正餐時間或刻意節食少吃一餐,餓過頭才吃飯,此時饑餓感需要滿足,很容易吃下比平時還多的食物,尤其是醣類,反而易使胰島素分泌增加,影響代謝,易使血糖不穩定,潛藏糖尿病風險。
血糖上上下下 易罹代謝疾病
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解釋,人體血糖失衡,將影響糖化血色素指數,若一年指數單次大於或等於5.7%,就達糖尿病黃燈警示,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高出一般人3到5倍;若飯後血糖比起空腹血糖值,高出約10mg/dl,就代表胰島素分泌減少或阻抗,除了糖尿病,也是多囊性卵巢症或三酸甘油脂異常高危險群。
健康進食 建立飲食時鐘
飽了再吃易肥胖、過餓才吃打亂人體代謝,許秋萍建議,三餐定時,建立自己的飲食時鐘。一般人習慣中午12時吃午餐、晚上6時吃晚飯,但只要養成規律的飲食時鐘,進食時間比一般人延後1、2小時也無妨,例如上班族工作忙碌,長期下來只能晚上8時吃晚餐,雖比一般人的時間晚,但養成習慣也無妨。

好「視」突降臨 恐罹糖尿病

不是每個二型糖尿病人都有典型症狀:老感口渴、頻上廁所、手腳麻木等。以下這些令人意外的症狀,也可能顯示你的血糖過高:
視力突然改善:突然可以不戴眼鏡,可能不是好消息。泛德堡大學助理教授鮑姆(Howard Baum)說,糖尿病可使視力變好或變壞,因為液體在體內到處亂竄,包括眼睛裡。以致有些病人發現,血糖高時視力變好,治療糖尿病後,反而又得戴眼鏡。
你打呼嚴重:波士頓醫生哈姆迪(Osama Hamdy)表示,半數二型糖尿病患有睡眠呼吸障礙。如果你被診斷有這種障礙,最好也檢查你的血糖。加拿大研究發現,23%患有溫和或中等程度睡眠呼吸暫停的人,五年半內會得糖尿病。
皮膚癢得不得了:糖尿病阻止血液循環,造成皮膚乾燥和發癢。鮑姆說,一些病人稱他們的手腳發癢。如果擦保溼霜未見改善,你應去看醫生。
你的聽力不如從前:國家衛生總署的研究顯示,聽損可能是糖尿病的預警。血糖高但還未達到糖尿病標準的人,聽力受損的可能比血糖健康者高30%。研究員認為,糖尿病傷害內耳的血管和神經,導致聽損。
皮膚變化:皮膚縐摺內出現深色光滑的斑塊,通常位於後頸、手肘或指關節,往往是血糖過高的預警,雖然基因或荷爾蒙變化,也可能造成「黑色棘皮症」。馬里蘭州皮膚科醫生賽尼(Sanjiv Saini)表示,胰島素過高,導致皮膚細胞生長,這些細胞所含的黑色素,使斑塊變黑。

糖尿病患雙腿麻 小心神經病變

天氣轉冷,不少糖尿病患者從大腿「麻」到腳底,兩腳痠痛伴隨灼熱感,無法行走;彰濱秀傳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呂友文表示,糖尿病患者控制飲食,搭配中藥調理、針灸,對促進神經末梢循環有良好效果。
呂友文表示,最近不少患者感到雙側下肢痠麻、偶有搔癢及刺痛感,患者以為天氣變冷而循環不好,只要保暖就會改善,因此延誤就診時機。
他說,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,導致神經病變,會感覺身體異常、痠麻甚至搔癢刺痛,透過中藥及針灸可緩解症狀。
呂友文說,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,會造成微血管病變,導致神經缺氧、壞死,病程愈久,神經病變機會愈大,例如對痛覺及溫度感覺變差,部分病人甚至連肢體碰觸物品也會疼痛。
他表示,根據醫學研究,糖尿病確診10年後約20%患者會產生疼痛感,30%會有感覺異常,這樣的糖尿病神經病變可透過中醫調理及針灸改善。
最好的治療方法是控制血糖、膽固醇的飲食及運動,呂友文建議每周3至4次,每天至少半小時運動,包括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騎自行車、有氧舞蹈等。

10歲童患糖尿病 一天灌4公升水

台中有名10歲男童因肚子疼痛就醫,衛福部豐原醫院檢查,男童血糖飆高達正常人8倍,確認是第一型糖尿病患者,又稱幼兒型糖尿病,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,需靠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。
黃姓男童的媽媽說,男童去年9月直嚷著肚子痛,起初以為吃壞肚子,但治療未見效,後來帶到豐原醫院就醫,照X光發現男童大腸積滿宿便,可能因此引發肚痛。
護士細心再驗血糖,血糖機最高可測得500 mg/dl,卻驗血沒反應,一度以為機器故障,後來再驗竟發現男童血糖高達809mg/dl,是正常人空腹80至100mg/dl的8倍,糖化血紅素15.30%,也高於正常值4至6%。
豐醫小兒科主任馬志豪指出,男童已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,是幼兒型糖尿病,主要是基因導致,非飲食誘發,全台每年約10萬人有1.5位病發,終身須靠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。
黃母告訴醫師,男童常抱著2公升寶特瓶喝水,1天甚至喝2罐,頻上廁所還喊口渴。
馬志豪解釋,第一型糖尿病好發在7至10歲兒童、青春期少年,常見病症是多喝水、多尿、疲倦;接著有吃多、倦怠、夜尿甚至尿床,進入酮酸中毒階段就會脫水、呼吸喘,嚴重可能休克。
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要減少食用米、麵等澱粉,少喝飲料等易讓血糖短時間飆高食物。
黃姓男童經醫護團隊治療,日前血糖已降為150mg/dl、糖化血紅素7%,持續控制血糖中。

女人多補鐵才有好氣色?小心愈補老得愈快

大家一定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廣告:一位綺年玉貌的模特兒,在銀幕上活蹦亂跳,展現動人的風姿,旁白強調女人需要補充鐵(暗示某個含鐵飲料),才會氣色紅潤、嬌豔可人。請務必小心,鐵補的太多可是會讓妳(你)老得更快喔!
鐵是生命的必需元素,參與了許多重要的生理活動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形成血紅素。紅血球有了血紅素,才具有攜帶氧氣的功能。如果我們將四通八達的血管視為高速公路,那麼血紅素就是載客的巴士,將氧氣這個貴客攜帶到全身,供給各組織與器官來使用。
鐵既然是造血的重要元素,如果供給不足,就會造成缺鐵性貧血。一般而言,女性正常的血紅素的數值介於12到15之間,男性則是介於14到17之間。如果女性低於11、男性低於13,我們就要懷疑有貧血了。一般人常有錯誤認知是,以為只要貧血就會手腳發軟、頭暈目眩、虛弱無力。
而商人也樂得煽風點火、強調矯正貧血的重要(否則不會有好氣色!)。其實輕微的貧血是無症狀的。女性血色素9到10左右,已足敷一般生活所需,也不會有不適之感。
在顯微鏡下觀察缺鐵性貧血病人的紅血球時,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紅血球比正常的紅血球要來的小,因此稱之為小血球性貧血(Microcytic anemia)。造成缺鐵性貧血的原因,最常見的就是腸胃道出血以及女性經血量過多(因為血液漏掉太多)。
雖然我們可以藉由觀察血紅素來判斷是否有貧血,但是缺鐵只是造成貧血的原因之一。另一個造成貧血的重要原因是地中海型貧血,這在台灣也很常見,而這就和鐵沒有關係了。

「醋」進健康好幫手 蘋果醋緩和飯後血糖

以往愛吃醋總被認定為負面的情感形象,然而愈來愈多研究證實多「吃醋」對人體有莫大的好處,不僅能雕塑身型,更能協助血糖的恆定。今天微笑藥師網跟大家分享「愛吃醋」的好處,及如何正確挑選醋,另外破解常見的錯誤迷思。
 
一、蘋果醋的好處VS破除迷信
蘋果醋可以促進食慾,幫助消化(促進胃酸分泌)、排除宿便(刺激腸道蠕動)、加速脂肪代謝、減緩餐後血糖值的波動,除此之外,更是一天然的鹼性食物。但在廠商的過分渲染下,蘋果醋卻被包裝成萬金丹,能免除各種疾病及肥胖,事實上這是不對的。
減肥的功效
蘋果醋之所以說能減肥,主要是因為其「延長食物在胃中的胃排空時間」,這樣可以有效地緩和餐後血糖值的波動,減少身體釋放大量的胰島素來調節血糖,而造成過多的脂肪合成與貯存,同時蘋果醋也能加速脂肪的分解。另外蘋果醋所含的果酸更扮演著脂肪吸收劑的角色,減少腸道吸收過多的油脂,所以說蘋果醋一定有減效的效果,但效果不明顯!
調整酸性體質
蘋果醋含有豐富的礦物質,能調節體質酸鹼度,平衡偏酸體質。事實上,「酸/鹼體質」的說法,各有不同的聲音。但健康人的血液PH值介於7.35-7.45,人體有一系統複雜的方法來調整血液的PH值,讓它不會超過這範圍,所以不管你吃再多的鹼性食物,血液PH值仍不會有太大的變化。但蘋果醋所含豐富的礦物質,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鹼性食品。
緩和飯後血糖值
發表在2005的歐洲臨床營養雜誌(Eur J. Clin Nutri.)的研究發現,蘋果醋補充劑能降血糖,提高人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度,參與實驗的人員主要是吃麵包為主餐,他們隨餐服用醋膠囊的一組,延長了飽足感,因此對於食物的需求度也相對下降。
同一個雜誌在1998年也發表過類似的研究報告顯示,隨餐服用蘋果醋及澱粉類食物時,會延緩胃出空時間,有利於穩定葡萄糖耐受度,由這些研究報告可知,蘋果醋的減肥,其實主要是在控制血糖的浮動,進而讓身體能有更足夠的時間將熱量轉化為蛋白質,以致於有利於體重控制。

黑糖薑茶vs桂圓紅棗茶 手腳冰冷喝哪個?

冬天手腳冷吱吱,喝什麼可以暖一點?每當天氣寒冷,黑糖、老薑、紅棗、桂圓相關的飲料就會大受歡迎,但是到底喝哪一種比較好?
中醫師田宜民指出,改善手腳冰冷必須對症下藥,氣虛型的人適合喝黑糖薑茶,血虛型的人可選擇桂圓紅棗茶,另外還有肉桂牛奶,適合陽虛型的人。趕快對照症狀,找出你是哪一型!
體質屬於氣虛型的民眾,可以喝一些黑糖薑茶改善手腳冰冷問題。
體質屬於氣虛型的民眾,可以喝一些黑糖薑茶改善手腳冰冷問題。
四肢冰冷是很多人冬天都有的困擾,尤其上班族長時間坐在辦公室,血液循環特別差,來一杯暖呼呼的茶飲,可說是改善手腳冰冷的好方法。中醫師田宜民幫大家歸納出3種常見體質,不同體質適合不同的飲品,喝對了才能健康過冬天!
3種體質搞清楚 改善手腳冰冷這樣喝
氣虛型:黑糖薑茶
【症狀】四肢冰冷,且容易疲勞倦怠、精神不濟,胃口不佳、容易腹瀉。
【材料】生薑10克、黑糖適量。
【功效】生薑可祛寒暖胃;黑糖能補充體力,適合氣虛、腸胃功能不佳的人。
【作法】600c.c.的水煮滾後放入切片的生薑,滾煮5分鐘後熄火加入黑糖即可。
桂圓紅棗茶適合體質屬血虛型的人,有助改善手腳冰冷困擾。
桂圓紅棗茶適合體質屬血虛型的人,有助改善手腳冰冷困擾。
血虛型:桂圓紅棗茶
【症狀】四肢冰冷伴隨臉色蒼白、頭暈眼花、睡眠品質不佳、心悸、月經量少。
【材料】龍眼肉10克、紅棗5顆。
【功效】龍眼補血暖脾胃,紅棗則有補血功能。
【作法】600c.c.的水煮滾後,紅棗去籽與龍眼肉一起放入熱水中,再煮10分鐘後熄火即可。

高纖麵包≠低熱量 早餐麵包鹹比甜的好

老實說,營養師我並不建議選擇麵包店的食物當做早餐,因為麵包店的食物選擇很少,主要是以麵包,蛋糕或吐司類澱粉類食物,雖也有牛奶,優酪乳或茶類的飲料,但飲料的選擇沒有便利商店多,不見得能買得到無糖飲料。
麵包店食物知多少
從營養的角度來分析,麵包店的食物是以主食(澱粉類食物)為主,僅含少量的蛋白質與蔬菜,這樣的食物組合不僅營養不均,且在缺乏蛋白質與纖維等食物的搭配下,吃起來飽食感很差。
此外,這類食物組合升醣指數(GI)或升醣負荷(GL)值很高,是容易促使脂肪生成的飲食組合,故建議想減肥者,盡量不要太常以這類食物為早餐(應該說以這類食物為正餐)
麵包最常見的食物就是各類吐司(從白吐司、全麥到雜糧吐司,或是加了起司、芋頭、紅豆等調味吐司),吐司製品(如各式三明治),各種鹹甜口味的夾餡包(如紅豆、抹茶、奶酥、肉鬆等),或是沒夾餡、但卻摻雜核果或穀物,標榜自然、健康的麵包;或是各種蛋糕切片。
蛋糕或包餡麵包不用說,熱量高,且含油或糖量高,並非好的食物選擇。但根據營養師的經驗,導致人們發胖的罪魁禍首不是這類眾所皆知的「高熱量麵包或蛋糕」,而是那些看起來健康、無害的無餡麵包或標榜健康高纖的吐司,例如法國麵包,全麥或黑麥吐司,或五穀雜糧麵包。